贵州百里杜鹃国家森林公园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也是我国迄今已核实的面积最大的原生杜鹃林,每年四月前后次第开放,百里花山色彩缤纷,犹如广袤的锦缎铺山盖岭,由此,这里也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花园”。而每年此时,八方游客便如潮水般涌来。
今年清明小长假期间,百里杜鹃景区三天共接待游客90万人次。在景区协助管理的金坡乡工会副主席江鸿跃说,最火的一天仅金坡乡百里杜鹃景区就接待了100多个团队。
今年以来,一路登高的百里杜鹃景区又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继续对景区进行打造升级,立志成为贵州省内景区的楷模。
旅游发展尚有瓶颈
2007年,贵州省委、省政府批准成立贵州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为毕节市派出的正县级机构,辖4个民族乡、两个管理区56个村(居)委会、600平方公里,近11万人。曾经分属黔西、大方两县的旅游资源得到统筹,为百里杜鹃的保护、开发、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景区发展开始加速。
2013年,百里杜鹃景区成功晋升为5A级景区,2015年,景区接待游客48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近27亿元,分别是2007年的17倍和44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7年的1970元增加到7004元,增长3.56倍;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从42314人减少到12333人,4乡2区全部实现减贫摘帽。
不过,仍处于起步阶段的百里杜鹃建设跟不上游客“井喷式”涌入的市场需求。景区基础设施滞后、旅游产品结构单一、旅游商品开发迟缓、对旅游产品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培育力度不够是百里杜鹃旅游产业急需打破的瓶颈。“打造贵州旅游的重量级升级版,百里杜鹃还有很多关要闯。”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旅游局局长罗冠宇说。
开足马力补齐短板
28天建成五彩路游客服务中心,4号次干道从开工到投入使用不到3个月,1个月内三条主干道路面工程完工……百里杜鹃开足马力和时间赛跑,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目前,景区投入2亿多元的花海大道已建成通车,主干道路网即将完工,旅游服务功能区年内建成投入使用;改造景区连接道路134公里,新建通乡油路147.23公里,通村公路398公里,提前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的目标;新建旅游步道50余公里,新建大型生态停车场6个,含车位3500个;新建四星级酒店2个,建成亚洲第一大木质结构会展中心并投入使用;升级改造景区景点29处,新建游客接待中心2个,特色彝族风情小镇1个……
谈到近年来的建设成绩,罗冠宇说:“这还远远不够。”
在百里杜鹃管委会的工作计划中,基础设施建设挂出“作战图”——继续完善智慧旅游售、检票系统、停车场导览系统的建设和改良,对WiFi覆盖系统设施进行提档升级,提升扩大WIFI强度和覆盖面,加大对微信公众号的开发和完善,提升微信公众号在景区宣传营销中的作用。计划2020年前,启动建设一个游客集散中心、打造一个智慧旅游系统、建成3个四星级以上酒店。“这只是阶段性的计划,未来还有很多设想。游客满意才是我们的终点。”罗冠宇说。
丰富产品全年恒热
当下,百里杜鹃旅游正面临一个重要问题——季节性旅游太明显。能否打破季节性旅游的制约,这是百里杜鹃实现旅游升级的关键因素之一。究竟如何推动百里杜鹃旅游走向全年“恒热”?百里杜鹃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已经找到了方向。
首先,协调项目资金,出台农家乐激励扶持政策,建立旅游示范点,引导农户大力发展农家乐,增加冬季消费。“截至目前,百里杜鹃景区共有农家乐(旅馆)300余家,共计1200多个床位、6900余个餐位。近三年,各个乡村旅游接待点共接待游客近50万人次,收入达8000多万元。”百里杜鹃旅游局副局长韩清龙用数据证实,百里杜鹃在乡村游接待能力大幅提升。
避暑游是百里杜鹃全年性旅游的另一个突破点。在百里杜鹃核心景区不远处,初水花源休闲养生区、中轩·杜鹃花城及鹏程国际、花海温泉等项目建设正加快进度。完工后,将成为百里杜鹃山地体育养生、森林氧吧康体、温泉养生等生态度假产品载体,延长百里杜鹃旅游期。此外,米底河景区、万亩紫薇园景点等项目正在迅速推进中。
景区辖区内的石牛村青木苗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也已接近尾声,村民发展乡村旅游的热情十分高涨。“这儿发展避暑旅游一定大有搞头。”村支书本磊说,“去年夏秋季大约有4000人到村里避暑旅游,由于住宿等基础设施跟不上,导致游客留不住,但今后情况就会不同了。”
据介绍,到2020年底,景区将确保完成“10个1”、“5个3”工程。“10个1”为编制一个景区总体规划、打造1个4A级景区、1个旅游小镇、1个乡村旅游示范景区,出台1个旅游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建设1支专业高效的旅游管理队伍、成立1个旅游发展基金、启动建设1个游客集散中心、搭建1个智慧旅游系统、成立1个市场化的旅游集团公司;“5个3”即推出3个以上度假旅游产品、3个省级重点乡村旅游示范点、建成3个四星级以上酒店、引进3家旅游商品开发销售企业及3家旅游电商。
“百里杜鹃旅游一旦走向全年恒热,实现景区再升级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韩清龙充满信心。
景城互动遍地开花
罗冠宇将笔者带进花海文化城的一处建筑工地。笔者看到,施工现场的工人们正干得热火朝天。据了解,花海文化城项目今年要完成投资10亿元以上。该城未来将是百里杜鹃景区的中心城区,占地面积8平方公里,定位是旅游之城、休闲之城、度假之城,实现产、城、景互动。目前花海文化城核心区的古镇雏形已现,计划以彝族文化为基础,把古镇建成集吃、住、游、购、娱为一体的特色街区。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花海文化城内还专门设置了智慧自行车系统,游客可在骑行绕城中观看景观,借以实现“景城互动”。
罗冠宇说,这一系统将城区和景区串联起来,并将沿途的“珍珠”擦亮。城,触手可及;景,处处皆是;“珍珠”即是当下百里杜鹃正在精心雕琢的乡村旅游及相关景点。
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除了建设花海文化城,养生康都旅游综合体项目的工程建设也是紧锣密鼓。养生康都旅游综合体投资3亿元、占地400亩。笔者在现场看到,一个刚建成完工的山体公园格外引人注目,公园里有养生步道、门球场等游乐设施。
为了解决购物问题,目前,百里杜鹃正在打造“产、城、景”一体化,并制定了《百里杜鹃城乡建设规划》和《百里杜鹃全域旅游总体规划》。未来将严格按照相关制度进行购物区域的建设。
“百里杜鹃景区正朝着既定目标大踏步前行,我们有信心让它再上一个新台阶。”罗冠宇说。 |